【聚能营】案例 | 支持快速发展型企业的中层领导力跃迁

原创 曌乾君 曌乾组织教练


领导力与组织发展密不可分。

曌乾最新一期“领导力跃迁项目”,在短短2个月内再次支持某快速发展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实现卓有成效的成长和跃迁,超预期实现项目目标。

本期实战案例,曌乾君为您解读,从领导者心智培养出发,提升企业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助力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从整体的角度去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促进系统良性运作。

01核心理念

管理者领导力的跃迁离不开心智模式的转变。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它深受习惯思维和已有知识的局限。


BANI时代,企业需要管理者的心智模式要去向“自主导向”以上,这意味着个人能够拥有强大的内心,以其“价值”为中心,敢于面对不确定性和挑战,敢于做出各种尝试,并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任。

1.jpg

然而心智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事上磨,持续渐进地提升。在领导力项目中,曌乾组织教练采用“学+练+用”的教学方式,在项目设计中会刻意引入企业真实挑战情境,支持管理者在实战中提升心智。在日常遇到困惑时教练陪伴解决、在学习训练过程中通过教练对话帮助其突破或建立自我的假设/原则/理念等,支持管理者从“知道”,到“做到”,到“习惯性做到”,最终促进其心智往自主导向及以上发展。

2.jpg

当我们开始能检视到一些之前毫不知情的事物,开始有能力去反思,能够看到更多元视角和更多可能性时,这些细微的改变,都能扩展我们的心智范畴。当累积足够的改变后,我们的心智结构将带来蜕变,世界观就会变得更复杂,会开始质疑自己过去的假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世界,这样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成长,对人的影响也会更深刻、更持久。

02项目背景与成果

客户是一家全球展业的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成立8年,从当初的二三百人已经发展成今天的千人以上规模上市公司。


客户曾与曌乾合作过两次,第一次是高管融合及战略共识工作坊,之后又在公司的关键部门(研发和产品)团队开展了一期高管和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提升项目【聚能营】,正是因为成效显著,客户决定为公司的运营、研发和产品部门的中高层管理者再次举办一期【聚能营】,参与者包括公司VP、总监以及部分中层管理者。


运营、研发的一号位、HRVP分享了当下公司的一些现状和期待改善点:


1. 年轻的高知管理者很多,跨国、跨部门沟通效率偏低,沟通协作中大家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说自话,缺乏主动负责到底的精神;而有些管理者沟通中还经常充斥着情绪表达; 


2. 技术出身的管理者对于“事情”的关注远超对于“人”和“团队”,从时间分配上也更容易回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对自我认知和企业角色认知不够清晰。


他们期待通过此训练营,管理者心智和领导力能够得到快速提升,深刻理解并承担自身责任,加强跨国、跨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共识与协同;团队能够更加职业化,能够主动沟通、主动承担、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3.png

根据所有参训的成员访谈,以及公司对项目的期待,曌乾教练团以“学、练、用”混合的教学与教练方式来设计跃迁营,最终成功地交付了为期2天1晚线下学习+2个月12次小组训练的领导力跃迁项目。以下是项目总结时,学员的收获总结的摘录。


学员收获总结:

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里,是如何实现这些成果的呢?

03曌乾解决方案

根据曌乾领导力发展的理念和多次在企业内落地教练型领导力【聚能营】的经验,教练团为客户设计出如下领导力跃迁解决方案。


访谈——开启觉察

通过一对一访谈,引发管理者对反观自身习惯、时间管理等行为与组织对其角色期待之间的差距,探索每位管理者的自我认知、角色认知及心智水平,并收集工作中的挑战情境。


学习——认知升级

通过集中培训,强化管理者在心智和核心能力方面的提升(4D天性、情绪管理、聆听、提问、对话、反馈等)。


IDP设定——借事理人

支持管理者根据角色和组织期待就绩效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与上级达成共识,将工作中有挑战的任务作为个人成长的“木人巷”。


训练——应用转化

通过小组GROW对话训练和觉察日记,支持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能力提升与教练能力学以致用,养成新的思维和管理行为习惯,形成肌肉记忆。


总结——成果复盘

通过阶段性复盘让每位管理者都看见成果,得到反馈,明确未来持续改进和提升的目标,形成学习闭环,促进成果落地。

04行为改变与成果收获

本次的领导力跃迁项目中,以管理者心智的成长为核心目标,教练团支持客户取得了多个层面的成果。


个人层面:

1. 管理者从思维到行为,由内而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 自我觉察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很多时候能做到当知当觉;

3. 遇事先向内归因,主动思考,积极解决,打破限制性信念;

4. 角色认知更明晰,主动调整自己,承担更多责任;

5. 对自己情绪的来源感知更敏锐,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时能聚焦目标,更加从容;


团队层面:

1. 管理者从关注事到关注人,聆听与沟通能力提高,开始给团队主动分享、主动辅导、团队被充分激活,动力和能量持续提升;

2. 跨团队的同事们彼此更加了解,相互同理,关系更加紧密、信任度加强了,沟通协同也变得更顺畅;

3. 在练习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与反馈,有很多建设性的对抗和碰撞,促进管理者对组织的全局认识;


组织层面:

1. 管理者们与上级在IDP达成高度共识,促进了组织目标落地的效率和质量;

2. 在组织层面,创造了大家共识的语言和方法论,跨部门、跨国沟通更顺畅,提升组织效能,也创造了团队共同学习,向内求,持续自我精进的文化氛围;


以下是学员的一些收获总结摘录:

个人层面:

“会更加频繁的做自己的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内心;在做沟通的时候,会比之前更多地关注事情本身之外的因素,包括情绪;会更加有意识和主动的察觉对方和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情绪,也会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更平静;面对事情不顺利的时候,会更加容易换位思考。”


减少“为什么”、“应该”等思维方式,更多思考背后的原因,比如,在沟通上更多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而不是“为什么不这么做”。


“角色认知”方面,2个月前我在工作平衡轮上填写了大面积比例的“具体执行”工作,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和训练,我觉得工作中心如果能更多放在“教练辅导”下属多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上,可能会使团队发挥更大的效能。之前自己过多参与具体执行工作,也是对下属不太“信任”的表现。这是我的一个觉察。”


“心智上,这两个月我最大的成长在于认识到了自己有过度依赖外界“确定性”的表现,心智模型还部分停留在“规范主导”的模式下。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有意强迫自己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避免焦虑,专注眼前。强化“不确定是常态”的意识,拥抱变化,训练自己在不确定中做事的能力。”


“在繁忙工作中找回了觉察的习惯,系统性地学习了自我认知和剖析的方法。早前很长一段时间忙于执行,更高层次自我反思和总结的时间较少,本质上是方法和工具不系统,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

7.jpg

团队层面:

“我们在过往总是觉得员工是需要靠领导去教,把自己经验分享、传授给大家,但实际在团队中只是教授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授权以及辅导,特别是对GROW教练模式的学习和锻炼。通过在团队运用所学,我们组内同事的自主的完成了“知识库”的建设,提高了用例书写的编写效率,缩短测试组内部的“测试周期.....”


“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对情绪的控制更加有效。例如:对于组内同学工作质量的引导更加耐心、有效(拿出更多的正反案例).......团队工作、沟通更加高效,团队的积极性也有所提升。


“在一些跨团队沟通实践中,取得了相较以前更好的效果,更加顺畅。无论是事还是人,都有一些积淀。”


“对于公司团队成员的性格、想法和思维模式有了深刻的了解,以后工作中一定会起到比较显著的正面作用。

8.jpg

组织层面:

“对照IDP设定,在关键工作目标方向达成了95%以上的内容,能力提升方向,也积极做了相应的尝试,也安排了跨部门注册开户流程结合营销方向提升转化的项目.....” 


“以前有个不太好的毛病,我会在别人还没说完话的时候就自以为理解了对方的意思,然后打断对方自己接着说。最近这个问题很少出现,会刻意在对方讲话的时候运用3F聆听方法尽量多的获取对方讲话中的事实和意图。另外就是和下属或同事的沟通中,更多的使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对方主动思考解决方式,而不是直给建议了。


“我发现与同期参与培训的同事交流起来也更加顺畅,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有了一套共同的思维认知。比如我们会说“所以事实部分是什么?”“情绪先转绿情绪先转绿”之类的。”


相伴两个多月的学习和练习,看到管理者们的认真和投入,始终保持对自己成长的责任感,相信他们的努力和坚守,一定会为公司带来更加辉煌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曌乾组织教练也期待能与更多的企业同行,支持企业构筑穿越周期的组织能力和韧性!

9.jpg

感谢参与此次项目的教练:

总教练:刘良钰教练

项目经理:王琼教练

项目教练:王琼教练、杨鸥教练、杨岑教练、晓霞教练、关莲教练、李艳教练、谭萍教练